近來有家長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,說孩子現在在家總是不愛搭理家長,一副態度冷淡的樣子,可是跟其他同學在一起玩的時候又總是有說有笑,玩得很開心。 還有一位媽媽說,她的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,總有跟她說不完的話,比如說今天班裡發生了什麼事,老師批評了哪個同學,今天上課誰又遲到了,哪位老師又表揚了他,等等,都要和她說一說。可是上了國中後,話慢慢變得少了,原先經常說的話題都不說了,有時候問一問他,他還顯得很煩躁。回家後,除了吃飯、做作業、睡覺外,很少聽他談及他和學校的事。 這位母親很著急,她不知道如何去打開孩子封閉的心。也許很多其他家長也會有這樣的問題,一頭霧水,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,為什麼現在和孩子的關係變得如此疏離。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,孩子大了,特別是到了青春期,容易叛逆,其實不然。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孩子叛逆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。事實上,孩子如果出現了親情淡漠,對家長愛理不理,對父母的苦口婆心無動於衷的情況,正是孩子叛逆的前兆,也正是給各位家長個提醒:親子之間的關係需要改變和維護了,這個時候如果處理得當,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情況出現,孩子也不至於叛逆,也能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奠定一個牢固的基礎。 孩子會出現親情淡漠主要原因: 1、 與父母立場相悖,孩子感覺孤立無助。孩子會疏離家長,這個肯定是有原因的,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孩子與父母立場相悖,讓孩子覺得家長都是站在他的對立面的。而這所有一切的根源還是孩子的課業與成績問題。 在孩子還小,課業壓力不大的時候,親子之間的關係或許還能很融洽,當孩子慢慢面對大量的功課無從下手,成績變得漸漸退步的時候,家長的責罵,責備的眼神,都會讓親子之間逐漸有了隔閡,製造了衝突。如今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,大家討論得最多的還是孩子的功課如何,成績怎麼樣。如果孩子成績棒,那家長便能在眾親友面前爭些光彩;如果孩子成績差,爸爸媽媽便都面露難色,羞於談論。 正是由於有這樣的情緒和壓力,許多家長朋友們一方面沒法肯定自己的孩子,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;另一方面,將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,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,希望成績能有所提高,必要的時候甚至採用強制暴力的手段。父母總覺得自己是一片苦心,總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,以至於從不會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心聲,殊不知當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和眼神去對待孩子,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態度和眼神來對待你,就像力與力“大小同等方向相反”。 當父母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,孩子的心裡便會築起一道防線。有時候,孩子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、盡情傾訴的原因是: (1)害怕。害怕說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行為而遭到訓斥、打罵或其他形式的懲罰。(2)受了傷害而封閉。孩子可能有了困難,受到挫折,或者受到老師的批評與同學的諷刺,自尊心受到傷害,為了維護自尊心,因而不願意與父母交流。 (3)覺得說了也無用而封閉了自己。如果不及時解決問題,時間久了,隔閡深了,那麼孩子與家長也就真的疏離了。 2、 沒有學習方法,缺乏自信。 當孩子在學習上沒有方法,沒有自信,一方面自己會覺得無趣,另一方面,面對家長的期盼,總覺得無法交代,而面對家長的斥責,更容易心生芥蒂。 3、 孩子比較內向,感情不易表露。有的孩子會比較內向,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情。這樣的孩子是在用他細膩的思維在觀察和探尋還不太熟悉的世界,過早地將自己“封閉”起來,就算心裡十分想和爸爸媽媽親近,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。 4、 從小孩子不是在父母身邊長大。 如今的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業,常常不在家不說,也總是不在孩子身邊,孩子交給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代為照看。如此一來,孩子跟老人的關係親近了,與爸爸媽媽的關係就會疏遠了,甚至會產生爸爸媽媽不愛他的錯誤想法。
Read more